趨勢

反向指導:新興的需求還是令人屈尊的狂熱舉動?

您對 Python 的熟練程度如何?您患有錯失恐懼症嗎?如果您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那麼您並不孤獨。年輕一代由出生開始便受到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影響,難免會令較年長的人們無法理解他們獨有的說話方式和術語。

因此,企業的領導層正嘗試彌合兩者之間的鴻溝:他們希望能與年輕員工更有效地合作,並進一步了解新一代的客戶。以上便是推動反向指導計劃盛行的原因。

現時 BBC 和微軟等公司均已實施反向指導,讓資深員工與千禧一代(即是約在 2000 年左右成年的一代)分組一同工作。這個做法的目的是讓年輕的拍檔帶領資深員工追上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最新發展,協助公司融入新一代員工,從而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

反向指導剛好在千禧一代加入勞動人口之前開始興起。1999 年,通用電氣讓年輕員工指導年齡較大的行政人員如何使用互聯網。近年來,由於數碼化革命的快速發展對管理層造成衝擊,因此反向指導受到更多的追捧。

然而,擁有數十年經驗的高層人員是否真的能夠從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身上學習到足以改變公司的知識?還是說,反向指導只是一個弊大於利的新穎噱頭呢? 

若要成功地採用反向指導,便要先了解其帶來的風險:雖然這類計劃出於善意,但卻可能會讓年齡較大的員工感到不被重視和與時代脫節。因此,我們將會於下文介紹反向指導能夠帶來的成果,以及建議避免的做法。

 

從年輕一代身上學習知識

年輕人文化雖然發展迅速,而且這也意味它們總是曇花一現。若您是市場推廣經理或產品開發人員,花時間與時俱進及緊貼時尚潮流也許是值得的。但是,這對其他公司領導層而言卻很可能是種干擾。

然而,即使是最拘謹保守的公司和部門,也能受益於年輕一代日益普遍的技能,例如編程語言 Python。這是現時最流行的編程語言之一,而且用途十分廣泛,由網頁應用程式以至美國航空與航天局均有採用。

雖然行政人員不需要自己編寫程式碼,但是了解程式碼可令他們更深入了解營造顧客使用體驗的細節,並能更有效地訂立針對業務數碼方面的策略重點。亞馬遜網路服務產品經理 Jon Einkauf 在攻讀工商管理碩士期間也學習了有關電腦科學的知識,他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的訪談時表示:「我可以提出有見地的問題、如有必要,我亦可質詢開發人員的工作內容,而且我相信我有能力自學任何需要學習的事物。」

 

警惕迷思

許多公司現時均開始願意投資大筆的資金,以受益於年輕人所謂的獨特性質。Source Global Research 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僅是美國機構就已在「世代諮詢」方面花費近 8,000 萬美元。

除了更精通科技之外,無數調查亦指出 Y 世代更傾向「期待」工作的使命感,並擁有更多樣化的經歷。有人認為,僱主若能了解這些態度,便能吸引更多人才。

然而,人們很容易會高估這代年輕人的獨特之處。例如,讓我們看看坊間流傳現時年輕人較不喜歡只任職一間公司的迷思。Resolution Foundation 近期展開了一項研究,發現英國千禧一代在二十多歲更換工作的可能性比 X 世代的低 30%。事實證明,轉換工作機會其實是與經濟狀況有著更大的關係(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年紀較大的人們無法和年輕人一樣那麼快地適應新技術的刻板印象還是有些道理的。皮尤研究中心調查表明,去年美國年過 65 歲的網絡使用者中只有 62% 會使用 Facebook,而使用 Instagram 的比例只有 8%。

「我是在沒有網絡的時代長大的,而我們這一代仍然會擁有追求圓滿的心理模式。」BBC 電台和教育總監 James Purnel 表示。Purnell 於上月為公司每位電台管理人員分配一位 30 歲以下的導師。「我們仍然相信,我們有能力熟知所有資訊、了解所有選項,並作出決定性的決策。可是現今世界太過複雜,而且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實在難以做到這一點。」

 

善用兩代人的才能

刻板印象有時會誤導人們:千禧一代也可能會懼怕科技,而如今的數碼世界反而主要由嬰兒潮人物(例如史蒂夫·喬布斯)和 X 世代人物(如 Google 創辦人賴利·佩吉和謝爾蓋·布林)所建立。因此,這令一些公司(包括資金管理公司巨頭 Vanguard)棄用反向指導,改為支持擁有不同技能的員工之間的合作。若是剛好他們的年齡差距很大,也沒有所謂。 

如果組員的年齡差距甚大,就必須確保最高級別的行政人員不會退出計劃。公司必須讓他們清楚了解反向指導所帶來的機會,以免反向教導令老員工被看作老古董。

另外,您也可以將反向教導塑造成交叉教導計劃,從而令組員得以雙向地交換技能。這是因為雖然高級員工的數碼技能有待改進,但是精通 Python 的千禧一代仍可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在工作環境中更有效地與人面對面溝通。畢竟,公司若要在未來繁榮發展,就必須要同時精通科技與人類的語言。